
宋高宗时期,金朝的实力迅速壮大。在抗金与求和之间配资是做什么的,宋高宗常常倾向于后者,甚至在岳家军即将将金兵逐出中原时,他连下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。此举不仅让十年的抗金努力付诸东流,还让宋高宗背上了屈辱的历史标签。
然而,根据史料记载,金朝从未是一家守信用的国家。它多次违反协议,主动发动进攻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宋高宗还是希望与其达成和约呢?
公元1113年,金朝的阿骨打发动反辽战争,并成功占领了辽国大半的领土。此时,宋朝认为辽国已岌岌可危,于是与阿骨打商讨结盟,共同对抗辽国。1122年,金军与宋军联手出击辽国,金军成功攻占中京,而宋军的进攻却陷入困境,不仅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,反而被辽军逼退至燕京。眼看局势危急,宋军迫于无奈向金朝求援。金朝出乎意料地提出,愿意帮助,但条件是宋朝每年需向其支付100万贯的钱财作为谢礼,宋朝只能勉强接受。
三年之后,金朝以宋朝接收其叛将为由,再次向宋朝发起进攻,而且态度愈加强硬。宋徽宗见金军气势汹汹,立即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,派遣使者与金军多次谈判,最终同意割地求和,金军才撤兵。然而,仅过不久,金朝就因宋朝推迟割地而再次发动进攻。这次,金军直抵汴京,城中一片狼藉,宋徽宗及三千余名皇族、大臣和百姓被掳走,这场历史上震惊朝野的“靖康之耻”令宋朝失去了主心骨。然而,幸运的是,当时赵构并未在汴京,因此配资是做什么的得以逃脱一劫。此后,赵构成为了新的皇帝,南宋正式成立。
展开剩余73%1127年,赵构即位,成为宋高宗。然而,刚登基的宋高宗便面临一场艰难的选择——是继续抗金,还是选择与金朝和解。尽管宋高宗一直没有做出明确的决定,朝中的主战派声音越来越高,宋高宗陷入了两难的局面。尽管岳家军十年来在战场上屡次取胜,屡屡压制金军,但宋高宗心中的天平依然偏向“求和”。
岳飞即将收复开封时,宋高宗却下令召回岳飞,同意与金朝签订“绍兴和议”,不仅要向金称臣,还要每年纳贡银两。明明只差一步就能实现胜利,为什么宋高宗会选择这样一桩赔本买卖?
其实,宋高宗在上位之前,金朝已多次违反和约,金朝的信用度显然不高。即便达成和约,金朝也极有可能将其推翻,宋高宗深知这一点,但他依然坚持要与金达成和解。这其中的原因,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首先,北方与南方的矛盾日益尖锐,南方的人民力量日渐壮大。宋朝灭亡后,大量北方权贵迁至南方避难,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权,占据了南方的资源,这导致南方百姓在经济和生活上备受压迫。许多人认为南方的现状与金朝占领下的北方没有太大区别,这使得南北方的矛盾不断加剧,甚至激发了更多的民众不满。
除了面对金朝的威胁,宋朝还必须应对国内的农民起义。在镇压这些起义的过程中,宋高宗亲眼见证了人民力量的壮大。此时,他对内部起义的恐惧远大于对金朝的恐惧。因此,他渴望与金达成和解,以便集中精力应对国内的动荡,防止政权遭遇内乱。
其次,宋高宗对武将的不信任和对军事力量的恐惧也加剧了他求和的决心。自赵匡胤以来,宋朝一直采取轻文重武的政策,分权制约武将,防止他们拥兵自重,威胁皇权。因此,宋朝时期的武将无论在朝廷上还是在社会上都没有显赫的地位。然而,随着金军南侵,宋高宗不得不将一些地方的军事权利交给将领们,如岳飞、韩世忠等。这些武将权力日益庞大,甚至在某些方面,已经和藩王的权力相当。
这种权力结构让宋高宗心生忌惮。尽管岳飞和韩世忠屡次在战场上大获全胜,但宋高宗对他们的怀疑始终未曾消除。对他而言,武将的战功越显赫,威胁也越大。加之,宋高宗在前十年内曾发生过两次兵变,这让他对将领们始终保持警惕。
最后,宋高宗还担心徽钦二帝的回归。当金军败退时,理应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,然而如果他们回到朝廷,宋高宗的位置将岌岌可危。尤其是在金军第二次攻破开封时,宋钦宗曾要求赵构立即募兵支援,但赵构选择避开金军,躲到了别处。这一事件令宋高宗深感不安。如果徽钦二帝回归,宋高宗该如何面对父兄呢?这种恐惧让他更倾向于通过与金求和来保障自己稳固的皇位。
因此,宋高宗无论如何也未能抓住恢复河山的最佳时机,选择继续与金朝妥协。可以看出,宋高宗始终坚持着宋朝历来的政策,将皇权和赵家的江山放在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之前。他愿意向金低头,但绝不容忍内乱和武将威胁。这种局限性或许是许多宋朝皇帝共同的弱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